.

全国热线:
0746-3819852

二级页banner
公司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科森 > 公司新闻
热烈祝贺:湖南科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四板挂牌成功
作者:SYSTEM   时间:2018-07-23 17-14-28

        2018723日,湖南科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一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新四板,股权代码为681098,伴随着宏亮的钟声,湖南科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玉贵、董事张志翠、技术总监杨洪泉、李向南、谭小玲等公司高管以及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领导、高层管理成员同多家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敲钟仪式上,湖南科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玉贵先生也表达了对上市的感想: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领导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习近平日理万机,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会毫不犹豫地说:"三农"!同时,他还把"三农"工作定位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是他始终萦绕心头的"三农梦"。我们将牢牢抓住这一宝贵机遇,一如既往、继续努力,立志打造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五位一体"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航空母舰。

1532337393678654.png

    公司致力于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置,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公司本着降低成本,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对各地域的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综合处置,打造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的创新平台。我们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将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和土壤改良的两大难题,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来减少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并有效降低有机肥的重金属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给动物和植物提供最优质的营养。

1532337523980866.png

    公司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合作建立科技合作,对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厌氧滤器常温处理屠宰废水的中试研究""高浓度工业废水管道厌氧消化工程技术的研究""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工艺常温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的中试研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及沼气集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综合处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国家、部、省级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并获授权国家专利150余项。畜禽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与污染减控综合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畜禽养殖区域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设备研发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公司与浙江省农科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组织研发团队、建立科技研发合作,不断改进畜禽粪蝇蛆生物转化技术工艺,提升畜禽粪便量化处置能力,提高自动化水平。该团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相关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1532337659906980.png

    公司利用猪粪为主要原材料,实行干湿分离,干清粪通过生态循环型畜禽固废生物转化处置技术,分离获得高品质有机肥、蝇蛆动物蛋白、昆虫蛋白天然自身含有抗菌肽成分,对特种水产饲喂起到抗病防病的效果、从而替代进口抗生素。猪尿通过生态循环能源型模式进行2级厌氧发孝生产沼气,沼气发电或天然气,并入国家管网使用。沼液经生化、生物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技术实施后将会促进"基地废弃生物有机肥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加工"的循环产业链。产品有:蝇蛆蛋白、有机肥、浓缩液体肥、清洁能源(天然气)、清洁能源(电)。

1532337750138093.png

该技术应用的单一成功案例:

1、浙江恒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国首创蝇蛆处理病死畜禽生物技术)

2、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沼气能源工程、国内唯一用猪粪发电、污水处理排放达一级饮用水标准企业,受到省长及中央领导高度评价、要求全国复制推广的企业)

3、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延庆县绿色能源燃气工程(国内最大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天然气工程,国际级绿色能源示范项目)

4、德清明德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应用海洋技术将畜禽尿液分解提验成高浓缩的液体有机肥)

1532337886350192.png

    湖南科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建成湖南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可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先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工程,以求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循环发展模式。并直接带动当地2000余人就业,辐射周边农户2000户以上,有力地促进社会稳定、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

153233795310143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