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9号建议农办议15号回复文
一
关于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问题
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化肥、农药过量的投入也带来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组织实施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引领种植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
一是调优结构减量
调减高纬度、干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玉米种植,减少化肥投入。同时,优化氮磷钾配比,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广新型高效缓释肥料。
二是精准施肥减量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三是有机肥替代减量
推进秸秆养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四是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
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东北和黄淮海玉米产区、北方设施蔬菜集中产区和南菜北运基地、黄土高原和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创建20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示范带动科学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
在农药减量增效方面:
一是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量
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二是推进绿色防控控制病虫危害减量
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发生,减少防控次数。
三是推广高效施药机械提高利用率减量
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等大中型施药机械,替代跑冒滴漏的落后机械。
四是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优化结构减量
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各种形式的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6900个,集成示范农药减量增效综合技术模式,核心示范面积5000多万亩,辐射带动4亿多亩。
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转变施肥施药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016年,全国农用化肥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部分省份实现负增长。农药用量在2015年实现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减少趋势。
二是科学施肥水平有提升。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配方肥用量已占主要粮食作物用肥总量的50%以上。
三是有机肥资源利用有提升。2016年,全国有机肥施用面积近4亿亩次,绿肥种植面积4800多万亩。
四是绿色防控水平有提升。2016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超过5亿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5.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五是统防统治水平有提升。2016年,三大粮食作物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4亿亩次,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加力、久久为功。
下一步,农业部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新产品
在肥料上,重点是发展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在农药上,重点是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病虫绿色防控产品,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是大力推广新机具
在肥料上,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种肥同播机、化肥深施等新机具。在农药上,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机具,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
三是集成推广新技术
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攻关,尽快突破制约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难点。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为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推进机制创新
加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有装备、有规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积极推进农企合作,引导化肥、农药企业在粮食主产区、经济和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共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租赁金融、农业信贷保险等服务创新,支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
二
关于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问题
微生物肥料是重要的新型肥料品种,对优化农业投入品品种结构、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和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等具有积极作用。农业部2015年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化肥使用结构上要实现“两优化”: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优化肥料结构,加快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将生物肥料作为加快新产品推广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微生物肥料推广应用。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落实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微生物肥料生产,鼓励和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微生物肥料。
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湖南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等项目的实施,集成推广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改土培肥等技术,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培育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2008年起,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专项经费,通过技术补贴,鼓励和引导农民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将具有加快作物秸秆腐解进程的秸秆腐熟菌剂纳入技术补贴范畴。2016年起,中央财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支持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下一步,农业部将把应用微生物肥料作为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湖南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等项目,大力开展微生物肥料田间效果试验示范,加快推广应用。
感谢您对科学施肥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农业部工作予以支持。
农业部
2017年7月6日
前 言
近年来,面临耕地质量的不断下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终因有机物料的投入成本高,见效慢,使用不便,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小,农民自觉选用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有机物料资源利用率低。
据统计,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40%,虽说原因总总,但因为有机物料投入严重不足,给土壤带来的致命影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提出,希望国家加快建立农地增施有机物料的补贴政策体系,实施以绿色为向导的农业补贴政策。
长期不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很少进行,土壤有机质长期得不到补充,加之水土流失形成坡耕地黑土层变薄,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保肥能力下降,土传病害加剧等。
秸秆资源和畜禽粪尿资源是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有机肥源,支持新型农业主体探索秸秆腐熟还田、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粪肥堆沤还田的新模式。
一、关于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为进一步缓解畜禽粪污污染,探索促进有机肥应用,2014—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6亿元,示范推广“废物处理+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的三位一体技术模式,有效减少了养殖场污水排放,促进了项目区周边环境改善,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2016年,中央财政积极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支持以社会化服务形式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治理模式。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以全国600个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大县为重点,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规模养殖场和粪污集中处理服务设施建设,补贴畜禽养殖废弃物就地就近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带动全面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推动形成农牧结合和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构建规范化处理、市场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格局。
二、关于秸秆综合利用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0亿元,围绕加快构建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的重点区域,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启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用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试点,项目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在上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基本杜绝露天焚烧,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标准和规范,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粉碎还田、生物腐熟还田、养畜过腹还田。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的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
三、关于对农民施用有机肥给予补贴
合理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农业部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1)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
2008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截至2016年,累计投入55亿元,支持农民采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2)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3)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2015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在东北四省区的17个县(市)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重点支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地力培肥等技术,推进用地与养地结合、种植与养殖结合、工程与农艺结合,保护和提升黑土耕地质量。
农业部下一步
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工作的开展,加强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支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推广。
⊙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中央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有关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的补助政策。
⊙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
组织专家开展我国有机肥和秸秆资源状况研究,提出主要作物、主要产区有机肥高效安全施用的方法和标准。
感谢您对有机肥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农业部工作予以支持。
农业部
2017年7月6日
一、关于提高农民施用有机肥意识问题
生物有机肥是一种新型肥料产品,对优化农业投入品品种结构、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和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等具有积极作用。农业部2015年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化肥使用结构上要实现“两优化”: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优化肥料结构,加快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将生物肥料作为加快新产品推广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微生物肥料推广应用。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以来,各地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民通过施用有机肥的方式保持和提高土壤地力,走出偏施化肥的误区。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施肥的培训力度,以他们为抓手和切入点,推动有机肥施用,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科学施肥的路子。
下一步,农业部将把生物有机肥作为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训力度,让农民了解生物有机肥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良作物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功效,提高施用生物有机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关于加强有机肥质量监管问题
农业部和工商总局高度重视有机肥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结合各自职能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有机肥产品登记管理。强化有机肥原料管理,严把产品准入关,确保登记的有机肥产品安全、有效。
二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据统计,2016年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包括有机肥在内的肥料违法案件1.4万件,案值1.07亿元,罚没金额7300万元,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
三是加强有机肥产品监督抽查。各级农业、工商部门在用肥高峰季节,组织开展肥料监督,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和合法企业权益。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工商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代表建议,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有机肥的监督管理,重点从肥料登记、市场监管和科学施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引导生物有机肥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市场执法检查力度,维护生物有机肥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关于推广施用有机肥实用技术问题
近年来,农业部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针对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和农业生产实际,集成推广了一批增施有机肥改土培肥等技术模式:
一是在畜禽粪便、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小型堆沤设施,集中积造利用农家肥;
二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制定有机无机合理配比的科学施肥配方,增施生物有机肥;
三是通过果园种草、秸秆覆盖、绿肥还田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是依托大中型沼气设施,建设储运设备和田间管网,将沼液沼渣无害化处理后施用。
下一步,农业部将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湖南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指导服务、建立试验示范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指导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科学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技术,普及有机肥积造施用知识。
四、关于制定鼓励施用有机肥的政策问题
近年来,农业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批推动有机肥使用的政策措施。
(1)实施财政补贴
农业部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重点支持有机肥的利用。北京、上海、江苏等省财政也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农民购买和应用商品有机肥,每吨补助标准在150—480元。
(2)政府购买服务
黑龙江、江苏、湖南、广东等地采取政府向有机肥生产企业、规模化养殖场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承担服务的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有机肥运送、施用到田,形成多元化、市场化有机肥生产施用运营服务模式。
(3)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国家对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同时,在所得税政策方面,为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技术改造,国家专门出台了研发费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属于普惠性政策,符合条件的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均可依法享受。
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加强论证,不断完善鼓励有机肥生产使用的财政、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有机肥产业健康发展,加快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感谢您对科学施肥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农业部工作予以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010—59191433
农业部
2017年7月10日